作者| 里奥出品| 消费金融频道
近日,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陆控”)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以介绍方式申请在香港主板主要上市,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也意味着陆控在美国上市之后即将成为2023年金融科技赴港上市第一股。
陆控以介绍方式赴港上市,不涉及新股发售和融资,只申请获得将其证券在市场上挂牌买卖的资格。这种操作的优势是可以省去公开招股程序,所需时间较短,能获得上市公司的地位,同时还不稀释现有股东的利益。
陆控依托中国平安集团发展而来,业务整合了此前“小陆金所”与“平安普惠”两个板块业务,是面向小微企业主提供金融服务的服务机构,为中国的中小微企业主提供普惠信贷产品和服务,帮助并提升小微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2020年10月30日,陆控在美国纽交所IPO上市,当时陆控发行1.75亿份ADS,发行价为13.5美元,募资约23.63亿美元。陆控也成为当时美股最大的金融科技IPO,是当年的金融科技第一股。
近几年,随着赴美上市科技公司的收缩,以及中概股近些年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再加上港股又有着不同于A股和美股的独特优势,获得了不少国内和在美中概股的青睐,目前已有多家绩优股完成赴港双重上市。
在去年7月4日,平安集团旗下的金融壹账通也是通过介绍方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随后,360数科于2022年11月29日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有两家赴港成功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的“珠玉在前”,也验证了赴港的可能性与操作的成熟度,陆控也将成为继两者之后,第三家在美国和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
赴港上市的四大优势
其实在去年下半年,坊间就已经在传陆控有计划赴港上市,在去年年初「消费金融频道」还曾发表《在美上市助贷公司政策风险以及回归港股分析》来解析赴港上市的可行性研究。其实双向上市一直在陆控的计划当中。
去年11月25日,陆控联席CEO计葵生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首次透露,表示将与监管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准备在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情况下,尽快启动在香港上市的计划。
在「消费金融频道」看来,选择赴港上市的有四方面好处:
一是弱化美国政策变化对上市企业的约束限制。
2020年,美国颁布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与我国的《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冲突,其中规定,自2021年开始,需要中概股连续三年接受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苛刻的审计监管,否则在美中概股们将面临被动风险。
此后,有许多中概股被美方列入清单,对企业经营产生了不良影响,清单导致上市主体融资方式减少,融资难度增加等挑战。
为此中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多轮沟通,达成一定的共识,但着手避险成为了许多中概股的重要考量之一,在港上市是一个比较好的“Plan B”的选择。
二是在美金融科技估值被低估,赴港上市能重塑股价。
从估值视角来看,在美上市从事助贷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逻辑,更像是重资产的金融公司,而非轻资产的金融科技公司,市场给予的PE(股价收益比率)和PB(平均市净率)估值水平,与中资银行股的估值水平相当。这对于向轻资产方向的金融科技公司估值过于保守。
美股和港股两个市场可以独立定价,赴港双向主要上市后,可以降低单一市场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估值也会从综合角度进行重新评估,有望重塑新高。
三是港股更便于融资,利于企业发展。
在港主要上市主体可纳入港股通的投资范围,进而增加股票流动性,吸引不同背景的投资者。
去年以来,多家中概股已经通过双重主要上市登陆香港,哔哩哔哩和阿里巴巴等公司也完成香港为主要上市地的转换,在港上市的正确性符合陆控长期健康发展。
四是香港是国际公认的金融中心,其金融体系、配套设施及服务水平都比较高,金融科技公司在港主要上市,也有助于促进公司国际合作、对接国际市场、吸引国际人才等。
综合上述优势,除了360数科、陆控之外,包括金融科技第一梯队里的乐信和信也拍拍贷也曾对外表达过赴港上市的可行性探索。
早在2020年,乐信CEO肖文杰曾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时表示:“乐信本身是22家具备香港上市资格的公司之一,也在研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可能性。在必要的时候,为了保护投资者和股东利益,乐信会继续评估当前局势并认真考虑,在合适的时机在香港二次上市。”
信也拍拍贷CEO章峰出席财报电话会议时也曾提到,公司已经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符合了二次上市的要求,公司也在探索这种可能性,但这是非常早期的阶段。
专注小微业务,走长期主义
小微信贷是陆控的核心业务,截至2022年9月30日,陆控贷款总余额为6365亿元,累计服务约660万名小微企业主,小微贷款余额为人民币4934亿元,2020年、2021年及2022 年前九个月,小微贷新增贷款分别占所有新增贷款的72%、78%及85%。
小微贷贷款余额自2020 年12月31日起以17.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这一比例自2020年以来增长了12.6个百分点。
由于持续聚焦于小微企业主,陆控预期未来新增小微企业主贷款在新增贷款中占据的比例甚至会更大。
小微企业群体占据民营经济的绝大多数,它们被誉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在推动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小微企业个体规模较小、流动性大、稳定性不高,往往被看做低收益高风险客群。小微贷不同于个人消费贷,风险高坏账多,从营收角度来说并不划算,所以金融机构对于向小微企业贷款长期存在“惜贷”和“惧贷”的心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控依然坚持聚焦小微贷业务,「消费金融频道」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专注与经验优势。
陆控多年以来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服务小微企业。尤其是平安体系的公司优势基因之一就是网点能力,陆控通过建设全国线下直销网络进行获客,通过直接与客户面对面,了解真实需求,识别客户风险,为小微企业主提供合适的产品方案。
依托与数据的积累,让线上审批使流程更简单、高效。陆控推出的首个全球信贷领域AI视频面审机器人,把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下信贷面审流程线上化、智能化,大幅降低等待时间。
另外,陆控能够利用其技术协助合作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合作伙伴的不同信贷偏好,提供一体化的前端销售管理工具、中端人工智能分析工具和后端数据工具,助力合作机构实现数字化运营,减少对人工流程的依赖。
为促进小微企业生态圈的发展,去年四季度陆控还推出了新的小微企业主增值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主提供必要的连接和工具,以便更有效地获取客户,提升与小微企业主的黏性与互动。
第二是符合政策趋势展现社会责任。
小微企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领域,从去年开始,一系列利好小微贷的措施颁布出台。
去年央行发布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首次直接把“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写到通知的标题里,可见重视程度。
当年四季度,针对因疫情影响暂时困难的小微企业,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长可延至今年6月30日。帮助小微群体延长还款窗口期,让小微企业有更好的喘息之机,去恢复经营动能。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不仅符合政策趋势,更是社会责任,去年多轮疫情,冲击多地小微企业。陆控曾针对小微企业推出多项惠企措施:首先全线推出减费提额;其次延长还款周期;再就是扩大了各类优惠措施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市场主体的金融帮扶力度,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第三是坚持小微业务的长期主义和价值。
去年受大环境和金融监管政策影响,金融科技面临收缩挑战,包括陆控在内的主流金融科技公司业绩也出现波动,走入周期的“副作用”开始显现,是要保守“过冬”,还是勇于向前,穿越周期,这关乎企业管理层的理智决策。
“愚者贪捷径,智者入窄门”,做小微并非一朝一时,需要站着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不能只追求短期回报。
企业要想追求长期利益,必然需要在不确定的环境里寻找确定的答案。唯有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分辨出真正的大势,才不会被一时的业绩优弱所影响;唯有从更长远的商业角度出发,才不会被短期利益所迷惑。
我国有着庞大的小微群体,金融服务空间巨大,依然随着经济复苏,政策向好,小微企业将带来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力;从商业经济角度来看,小微信贷比个人消费贷更长期、稳定、粘性高,只要通过稳定坚磐风控手段、贷后管理,未来将带来可观的商业回报。
最后,逆风远航的当下,无论是专注小微还是赴港上市,都需要极具智慧的一步一谋,谋定而行。践行长期主义,亦应该踏平波动,穿越周期,拥抱趋势。随着陆控的赴港上市,也开启了2023年中国金融科技赴港上市潮,不仅为乐信、信也拍拍贷、招联金融和马上消费等“预备队”夯实了道路,硬币的另一面,也预示着中国金融科技的再次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