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惠之交 庄子有着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
2、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
【资料图】
3、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4、(《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
5、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
6、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
7、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8、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暝”),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
9、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10、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11、”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12、”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
13、”(《秋水》) 点评: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并成“老庄哲学”,足见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
14、但是这个辩论中,庄子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惠子依据庄子的逻辑类比反驳之后,庄子才想起回到开头的话题直接反驳,证明前面庄子已经犯了一个错误,庄子的反驳是无效的,即自己的反驳无效之后,庄子才想起回到开头直接反驳。
15、所以,综合考量,这个辩论中,肯定不能说庄子胜了,庄子顶多和惠子打成平手。
16、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
17、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18、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
19、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20、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
21、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
22、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23、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4、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
25、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批评他说:“并不是别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强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终身偏蔽于‘坚白论’”(“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
26、”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27、 另外《秋水》篇记载: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去看他,谣言说庄子是来代替惠子的相位。
28、惠子心里着慌,便派人在国都内搜索了庄子三天三夜。
29、后来庄子去见惠子,对他讲了一个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猫头鹰得着臭老鼠而自以为美。
30、这故事恐怕是他的学生假托的,不过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
31、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
32、( 《淮南子·齐俗训》)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
33、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
34、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35、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
36、’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
37、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
38、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