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跌到8.5万元/吨的磷酸锂,现在又涨到了14.2万元/吨。
在过去的半个月时间里,工业级、动力电池级的磷酸锂价格出乎意料的上涨了,而且这次价格上涨已经是超过了预期,所以才引起了行业内广泛的关注。从5月开始,磷酸锂的价格累计上涨已经超过了67%;5月16日,是磷酸锂涨价最猛的时候,涨幅为21.37%,创年内最高单日涨幅。而动力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均价已经来到了24.75万元/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我们所见,磷酸锂的价格又在暴涨。原本就快要迎来10万元/吨的价格,但现在又要回到接近30万元/吨的市场行情。
那么,磷酸锂价格的反常暴涨,背后到底会是什么原因?电动车的价格,会不会因此波动?
原材料,怎么又炒起来的?
回顾一下磷酸锂价格的下跌,无外乎就几个原因。由于低价格电动车的成本优势,让消费者对于高价格的电动车需求量其实并不大,参考理想和蔚来的销量对比就很容易看出端倪,所以车企对电池的需求也有所减弱。其次,特斯拉、比亚迪带动着新能源车市场价格下探,也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动力电池的成本。
直白的分析,就是消费者认为大部分电动车太贵,没人买。
整个电池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不是新能源车市场短短一个月、两个月影响之下,就能传递到原材料上的,而是需要至少一个季度左右才会传递到。而在磷酸锂价格跌下来之后,不少上游原材料供应商,选择了停工减产,控制供应;尤其是中小型的锂矿企业,没有资质开发矿山的那一批,损失的最严重,锂价格跌的越狠他们开工就赔的越狠。
在中小型锂矿企业停工、停产之后,那么,中国市场部分的原材料供应商,就集中在大企业手中(有资质开发矿山的那一批企业),于是就有了控制供应的销售模式。
另外,同时并行的一条路线,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仍然是高位(折算磷酸锂的价格接近30万元/吨),而且能拿到进口原材料的货商不急于在市场上供货,所以,进口原材料的流通率反而是下降的。
以上,是原材料降价之后带来的一些锂矿行业的影响。
之后,就是从4月末开始的磷酸锂价格上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价格翻倍,而这就与上游碳酸锂价格短期大涨关联密切。在一季度降价之后,4月份是行业内部分企业为了促进销量采取的“清库存”的一个动作,之后在5月份锂矿企业们开始重新签订了一批新的订单,而这些需求被集中释放,短时间内就有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行业内怎么看这次涨价?
在前期降价的时候,损失利益的一方,肯定会利用这次供需关系的机会从而影响市场价格,以挽回一些之前的损失。但在这其中,肯定不乏炒作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国外锂矿企业等。不过,最终的磷酸锂价格肯定会回归理性,而且这次的价格上涨应该不会再继续突破30万元/吨的价格。
毕竟,价格会围绕价值波动。换句话说,电动车渗透率的高速增长,才给了动力电池乃至原材料价格炒作的机会;那反向思考,如果市场扛不住高价格,再多的炒作,最终也都会回归理性。
电动车集体涨价?不太可能
随着磷酸锂价格的上涨,从而带动动力电池的成本上升,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肯定第一反应会是电动车是不是也会跟着涨价?不过,看着如今的新能源车市场,涨价,应该不会那么快,甚至都不一定会出现。
认真观察整个汽车市场,尽管燃油车依旧占据着市场主要份额,但,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也来到了一定的高度,截至今年4月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已经接近了33%的水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卖出100台车,其中就有33台车是新能源车。
但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些快速飞涨的渗透率背后,是一批低价格新能源车,包括了五菱汽车、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的10万以内、15-20万、20-30万级别的产品,构成了绝大多数的市场占比。
换句话说,现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时候,主打一个性价比。尤其是在比亚迪、特斯拉这两家企业接连“降价”卖车的操作之后,新能源车市场今年上半年的主线就是控制成本,抑制终端价格。当然,动力电池或者原材料涨价,不会难住像特斯拉和比亚迪这类企业,订单量在手,涨不涨价全看企业自己,现在它们有绝对的主动权。
反而,是其他企业,是涨价?还是保持稳定?
分析一个事实,磷酸锂价格确实是涨了。但现在的市场现状,是消费者的需求比较薄弱,而且市场环境也不允许电动车再涨价,换句话说,接下来新势力们想要继续在市场里存活下去,平价销售就是第一前提。另一方面,市场中大部分企业仍旧在等着第一个扛不住喊出“涨价”的同期对手,也都在等着对方犯错。
即便之后会有电动车涨价,我们应该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受影响。而且,现在的车企给新品的定价策略,也都开始倾向于成本定价,用更低的价格去换取销量,5月份表现不错的零跑汽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外,还有不少品牌在新品和产品系列即便没有官宣涨价,但通过产品换代、特别版的推出,间接的提高新车型的定价(或者降低也行)以此完成最终的价格调整。
新势力们,现在都不敢随意波动消费者对于“价格”敏感的情绪。
而大企业面对原材料涨价的可选方式,有自己承担溢价,让利消费者;承担一部分溢价,给新车涨价。当然,无论对于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来说,都不想也不会逆着市场逻辑做事,现在涨价,必定不会带来正向的结果。